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政协委员,在绿色低碳产业提出自己的提案与看法,为共建绿水青山出谋划策。
一、央企巨头
1、国开投王会生:新能源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两会期间,针对能源产业发展问题,100多名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各抒己见。其中,央企大佬们对煤炭行业的未来之争尤其引人关注,“保煤派”和“弃煤派”两大阵营泾渭分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开投”)董事长王会生就表示:国投已完全退出煤炭业务,未来主要投资新能源。
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央企业中唯一的投资控股公司,国开投是标准的“国家队”。其管理金融资产规模过万亿,一举一动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2016年年中,国投宣布计划5年内全部退出煤炭业务;如今3年不到,目标已成,态度之坚决、行动之迅速让人侧目。
王会生明确向媒体表示:新能源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煤炭、火电厂,国内我们已经不再投资了。目前投入的领域包括燃料乙醇、光伏、风能、储能等,以及海外资源的并购。此外,目前投资更关注产业上下游领域的协同,以降低成本,更适应市场需求。
2、华能舒印彪:能源转型大势不可逆
在能源转型和环保大势澎湃前行之际,“保煤派”和“弃煤派”之辩背后充满深意。“弃煤派”则认为,煤炭是导致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元凶,既然迟早要弃为什么不果断一些弃煤发展新能源?
为发电总装机量居全球第一的中国华能集团“掌门人”,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舒印彪同样旗帜鲜明、态度明确:“能源转型趋势不可逆转,华能一定要迎头赶上,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比重。”
舒印彪透露,当前煤电行业经营形势十分严峻,亏损面已超过一半,主要原因在于煤电的燃料成本得不到有效疏导。煤炭约占煤电70%的成本,煤炭价格上涨对发电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煤电仍占发电总量的70%,煤电企业以微利支撑了用能成本下降和新能源发展。我认为,煤电还将继续发展,但其在发电装机中的比重会逐渐下降,因此煤电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舒印彪称。
3、南方电网曹志安:用市场的“指挥棒”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污染防治要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等重点任务,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曹志安曹志安表示,南方电网将继续多措并举促进清洁能源消纳,服务南方五省区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南方电网出台了《2019年清洁能源消纳专项行动方案》,从加大市场调节、清洁能源调度、加强电网建设等六大方面提出24条具体措施。南方电网将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深入挖掘全社会消纳潜力,推动构建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特别是要更好发挥电力市场的调节功能。
为全力消纳云南水电,南方电网将在汛期通过市场化手段减少火电入网,为水电増送让出通道,火电厂的发电权则通过“水火发电权置换”的市场化交易得到保障。今年南方电网将推动扩大水火置换交易覆盖范围,鼓励发电主体直接参与水火发电权置换,推动云贵水火置换等工作常态化。
此外,南方电网将建设更多的电力“高速公路”输送清洁能源。曹志安介绍,南方区域现已形成了“八条交流、十条直流”共18条500千伏及以上西电东送大通道,最大送电能力超过5000万千瓦。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正在全面建设中。2021年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增加800万千瓦的通道送电能力,直接将云南清洁水电输送到广东、广西,每年可减少粤港澳大湾区煤炭消耗6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600万吨。
二、企业家
1、光大集团李晓鹏:推动生物质发电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鹏认为,生物质发电产业长远发展应逐步摆脱补贴,走向市场。但现阶段综合考虑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以及环保压力等因素,扶持政策不宜做重大调整,而应坚持“稳补贴、稳发展、稳预期”的总体思路,谨防政策转向过猛伤害行业发展根基甚至影响环保攻坚战。
李晓鹏建议继续保持生物质发电支持政策,优化支持方式,给市场稳定预期。一是继续发挥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及电价补贴的激励作用,建议相关基金对生物质发电企业支持政策延续到“十四五”期间。二是明确过渡期后生物质发电产业扶持政策,建议“十四五”之后由国家层面设立用于支持生物质发电发展的生态环保类基金,支持行业平稳发展。三是增加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行业升级的专项资金,支持科技研发、标准制定、示范工程、标杆企业,开展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重大科技攻关和政策体系研究。
此外,李晓鹏还提出要加大金融创新和多元投资的支持力度。一是研究实施可再生能源补贴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或资产证券化业务,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二是探索村集体、农村经济组织等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相关项目投资,更好地发挥生物质能利用在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
2、明阳张传卫:现代化能源体系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在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传卫看来,湾区发展、能源先行。要想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一流绿色湾区,构建一套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至关重要。
湾区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正在由传统化石能源、集中式大规模生产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智慧能源转型,世界一流绿色湾区和智慧城市群的建设,均离不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支撑。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为湾区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和经济动力、完善的生态和产业支撑。
不过,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占据主要供应,能源对外依赖度约达80%,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要构建一套清洁低碳、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
3、阳光电源曹仁贤: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增加1分钱
根据主管部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包括光伏、风电、生物质等)超过1100亿元,且呈逐步扩大之势,直接导致相关企业经营出现压力,甚至有企业因此倒闭。这严重影响了社会各界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信心,也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信誉。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在议案中提出,建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增加1分钱,即0.029元/kWh,并加大征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彻底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问题,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曹仁贤分析认为,造成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巨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的征收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二是自备电厂连续多年未足额缴纳,已形成累计拖欠近800亿元。“建议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完成自备电厂历年拖欠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追缴清收工作,同时切实做好按时足额征收工作。”
三、学者
1、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能源互联网将促进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新能源发展跟电动汽车发展基本是同步的。需求侧以电动汽车为标志的能源消费革命和供给侧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能源生产革命之间,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其中,电网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电网是能源革命中走得最快的一个环节,在推动能源转型、促进电动汽车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当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成为发电主体能源,将极大地促进电网调节能力的提升和革命性变化。届时,电动汽车本身也会是储能装置,既用能又可储能,还可以将电力返回电网。如此一来,电网和电动汽车之间将构成强耦合关系,而非简单的买卖关系。
欧阳明高认为,电网与电动汽车技术、可再生能源光伏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从源头治理污染,改变能源结构,有助于经济社会转型,同时也可以把相关产业做大做强,对“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的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
2、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尽快推动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落地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多年致力于洁净能源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
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具有多学科交叉、风险大、长期性、技术难度高等特点,需要国家集中力量,统筹规划。刘中民建议,应当以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能源领域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全链条贯通式研究,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系统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能效。
“受体制机制所限,目前我们的科研机构没有形成成套技术的能力。科研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始终存在。”刘中民说,“我们需要全新的、从顶层设计出发的科研组织机构,将原始创新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建立动力蓄电池强制回收利用制度
动力蓄电池报废后,如果处置不当会给社会带来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商学院校长陈晓红认为,在我国,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尽管国家接连出台多项政策,但动力蓄电池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尚未建立、行业标准不够完善、技术体系也不够健全。基于上述背景,陈晓红建议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经销商、消费者在动力蓄电池回收环节都应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
与此同时,陈晓红认为还要针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运输、储存、处理等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行业标准,并推进全产业链技术合作,积极探索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场景和潜在市场,充分挖掘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价值。
最后,陈晓红建议,打造规模化、智能化、可追溯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网络平台,并引入区块链技术进行电池溯源,为产品流向记录不可篡改的溯源信息。
上一篇: 两会聚焦 |
下一篇: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努尔·白克力被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