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5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研究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关举措,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会议指出,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行动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决心与努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能碳视界结合相关报道和近期政策动态,整理出《行动方案》明确将涉及的几大内容:
三大聚焦领域:从碳足迹到氢能应用
四大重点措施:技术、装备、产业、体系协同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曾对《行动方案》聚焦的三大领域提出过相关要求,能碳视界特整理出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工业产品碳足迹: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装备、绿色服务以及产品碳足迹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新兴固废综合利用:到2030年,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5.1亿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2%。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废旧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推进绿氢、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等原料替代;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
另外,此前还有相关政策对工业产品碳足迹领域、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提出过具体目标:
2024年11月,工信部印发《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提出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到2027年,制定出台200项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应用场景得到显著拓展。
2024年12月,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工业绿色微电网、船舶、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形成一批氢能交通、发电、储能商业化应用模式。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初步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在新兴固废综合利用领域,虽然目前尚未有相关政策提出具体目标,但在2022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到推动废旧光伏组件、风电叶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加大综合利用成套技术设备研发推广力度,探索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同时,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从管理制度、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及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出发,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利用。这也是新兴固废综合利用首次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文件。
近年来,我国把发展绿色制造作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行动方案》的出台,是中国推动新型工业化、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政策驱动下,绿色制造领域有望在未来三年获得更多来自技术、产业、资金和制度方面的相关支持助力,为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全方位转型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