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科普 | 一文读懂碳市场

科普 | 一文读懂碳市场

时间: 2024-09-29 来源: 能碳视界 作者: 徐六六 打印 字体

252275dc7781e640641ecfb0b3b559aa_d63bd7f074737d71.jpg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各国积极探索并实施多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策略。其中,碳市场机制作为一种高效的市场化手段,以“污染者付费”为原则,将排放的负外部效应内部成本化,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全社会低成本降碳减排。

近年来全球碳市场发展迅速,根据BloombergNEF的预测,全球碳市场规模在2030年代中期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什么是碳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为“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其设计初衷是利用市场化手段,通过市场机制确定碳排放权的价格,实现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成本最优化和全社会低成本降碳。

碳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强制碳市场:这是政府或国际组织建立的、具有强制性的碳交易市场。企业或国家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获得足够的碳排放权,否则将面临罚款或其他处罚。


2.自愿碳市场:这是企业或个人自愿参与的碳交易市场,没有政府或国际组织的强制性规定。但参与者可以通过购买碳信用实现减排目标和环保意识。
碳市场的基本实现路径是政府通过配额分配机制,要求控排企业上缴与该企业排放量相等的碳配额,配额不足的部分需要到碳市场购买,购买对象包括指标盈余的企业或组织以及不在控排范围内,但是通过开发减排项目而自愿减排的企业或组织,以此增加控排企业经营成本,降低控排企业的节能降碳技术成本。


未标题-3.jpg

图片来源: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目前,全球碳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其中,欧洲、北美等发达地区最早启动了碳市场建设,碳市场发展已相对成熟;东亚地区中、日、韩三国率先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进行了探索,分别建立了地方特色型碳市场和国家级碳市场;泰国、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在同步考虑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筹备碳市场的建设。


我国碳市场首次扩容


我国碳市场建设始于试点碳市场。2011年10月,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中国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个地区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标志着中国碳交易市场从试点建设迈向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阶段。但当时受限于碳排放数据基础薄弱、碳排放核算方法尚未明确、碳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因素,只纳入了火电企业和自备电厂。首批共纳入2162家,发放配额约50亿吨,占 2022 年全国总排放量的 35.1%左右。


2024年7月21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2024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发布了《全国碳市场报告(2024)》,介绍了第二个履约周期以来,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和成效。未标题-4.jpg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全国碳市场圆满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年、2022年度配额发放量分别是50.96亿吨和51.04亿吨,配额总量基本平衡,配额分配在整体上保持第一个履约周期的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结合实际进行了优化调整。截至2023年度,2021年、2022年配额清缴完成率分别为99.61%和99.88%,比第一个履约周期有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碳市场配额清缴完成率位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前列。

目前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重点行业,他们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总体排放量的比例约为75%。3岁的碳市场,首次扩容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2024年9月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纳入。

这次扩容不仅扩大了市场的覆盖范围,还通过更加多元的市场参与主体,提升了交易量和活跃度。这些行业的加入将带来碳市场规模的显著增长,并促使市场价格信号更加精准有效。

本轮扩容预计将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这些新增单位必须符合年度温室气体直接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门槛。新增排放量约为30亿吨,使全国碳市场的覆盖量从现有的40%提高到60%。


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加深,国际碳市场的互联互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碳市场之间的合作与对接将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国际碳价,提高全球减排效率。同时,跨国碳交易也将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减排空间和投资机会。

随着碳市场的不断成熟,碳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将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排放配额交易外,还将涌现出碳期货、碳期权、碳保险等金融衍生品。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投资机会,促进碳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

碳市场的发展将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企业通过参与碳市场可以获得减排收益和资金支持,从而更有动力投入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同时,碳市场的价格信号也将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领域流动,推动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中国CCER发展历程与展望

下一篇: 推进央企整合!国资委大动作,涉及南方电网、中国绿发

©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010-58460051 邮箱:eesia@eesia.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1001室(邮编:1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