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工业等多个领域,是一场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关键词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而这势必离不开标准的帮助与指引。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许多重大需求。”4月23日,由中关村现代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EESIA)主办的2021能源环境服务产业年度峰会在京举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林翎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如是表示。
国内外实践表明,标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优化升级节能标准体系,加快提升能效、能耗及其配套标准,实现节能低碳标准协同创新,对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碳中和的四大实现路径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要在未来40年先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面临着排放总量大、制约因素多、减排时间紧等艰巨挑战。
林翎院长将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节能提效。节能提效是节能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降碳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在工业领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在建筑领域,提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深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在交通领域,推广以电代油、以氢代油;在电力领域,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推动电力设备节能优化。
第二,传统能源清洁化。在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利用方面,推进大型煤炭基地绿色化开采和改造,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煤制油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等煤炭深加工产业;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发展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推进煤电+CCUS的碳储存、碳捕获、碳利用,加强分散燃煤治理工作等;在提高天然气生产能力方面,突破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大力推进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的供能方式;在提升石油勘探开发与加工水平方面,促进科技研发和新技术应用,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这些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实际上给未来的投资、以及相关技术发展都指明了一些方向。”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林翎
第三,发展非化石能源。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氢能,核电,其它的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我国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对我们调整能源结构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第四,发展碳汇及CCUS。“美国经常谈的是CCS(碳捕获与封存),而中国还是讲究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还是要去循环利用它。”
截止到2019年,中国共有18个捕集项目在运行,二氧化碳捕集量约170万吨;12个地质利用项目运行中,地质利用量约100万吨;化工利用量约25万吨、生物利用量约6万吨。“这个数字还不大,也就是说中国在碳存储、捕获和利用方面,还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一些技术研发和示范基地。”
而在森林碳汇方面,我国目前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大约为12亿吨CO2/年,而2030年的新目标中,森林蓄积量要求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碳汇、碳存储和碳捕获也是我们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在达峰之后,可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支持碳达峰的节能标准体系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标准化工作会是何种定位?
林翎表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在其报告中特别指出,技术标准是当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一种技术途径。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也专门提出,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也就是说,我们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碳减排控制工作一定要和国际标准相衔接,也要积极地去参与。”
林翎还提到,国标委不久前刚发布的《2021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了加强“碳达峰”标准化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我们正好在起草过程中。”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林翎
值得注意的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标准化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整体标准体系框架设置非常庞大,“涉及到了能效提升,污染物和碳减排的协同控制,碳汇和碳中和的一些技术路径,还有市场化机制等。”
据林翎介绍,该标准体系以能耗和碳排放目标为引领,分为直接减排、间接减排、协同减排、管理评估、市场化机制等几大板块。其中,直接减排板块包括能源供给侧和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控制,“相应技术标准层层下来有几百项。”
与之相对,间接减排板块则更侧重于能源使用,“我们更注重的是能效提升,还有新能源使用,以及电气化等。”
协同减排板块则更偏向于分布式能源,“包括多能互补、防污治理和低碳协同控制相关的系列标准。”
而管理评估板块,则涉及到绿色低碳管理和绿色低碳评估两大部分。“对于评估节能改造、低碳项目产生的减排效果,要给出一些相应的方法学,比如什么是‘低碳’?现在一直提的低碳的工业、低碳的园区、低碳的工厂、低碳的产品等,可能都需要有一个标准去衡量它。”
市场化机制板块则分为绿色金融和交易机制两方面。林翎特别强调,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印发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目录中技术后面附有标准——当然不是每个都有,因为我们的标准没那么快的速度——但已经把众多的节能、低碳、环保标准列在了目录当中。就是说,要达到这些标准,才能进入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当中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不过,林翎也指出了该标准体系的不足之处,比如互相衔接配合和协调问题,以及所有标准的集成应用问题等。“从整体看,能效提升、节能方面标准相应多一些,其它方面的标准还面临着较大的缺口和缺失。”
节能低碳标准现状
当前,国家层面的节能标准有300余项,“标准在节能政策落地和节能制度实施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最明显的。其它领域也在效仿,节能这项工作也在发挥标准的重要作用。”
在碳减排方面,林翎着重介绍了与碳管理相关的国际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国家也是正在照着这个模式制定相关标准,同时,国际上做的碳足迹,还有欧洲碳税的收取,也可能会对我们有一些影响。”
此外,林翎还详细介绍了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涉及到了基础通用类、核算报告类、评价类、核查类、技术类和管理服务类等各个方面的相关技术标准。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林翎
据悉,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已经发布碳相关的国家标准16项,包括《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及发电、电网、钢铁、化工、铝镁冶炼、建材、民航、煤炭、纺织等12个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标准。
林翎表示,为了企业更好地进行碳排查和摸底,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还专门开发建立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支撑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服务平台与工具——支撑碳交易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产品碳足迹分析评价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核算碳排放量,“来看看哪个环节需要降碳,特别是可以去算节能改造项目产生的节能效果以及碳减排量。”
节能低碳标准化工作建议
演讲最后,林翎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要点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和战略部署出发,对我国节能标准化工作提出了五大建议:
第一,尽快建立完善的支撑“双碳”目标的标准体系,“完成我们国家要求的‘碳达峰’标准化行动计划。”
第二,制定急需的相关标准。
第三,形成集成应用。
第四,推动绿色金融,“将双碳目标与市场化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
第五,构建监管体系。
林翎指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完成四个结合,“也就是技术研发,标准研制、推广应用、绿色金融四结合,有效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同时,林翎还呼吁推广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逐步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管理体系,支撑企业长期的“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转型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