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两会聚焦 | 氢能、储能、电力市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都关注绿色低碳领域哪些内容?

两会聚焦 | 氢能、储能、电力市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都关注绿色低碳领域哪些内容?

时间: 2025-03-06 来源: 能碳视界 作者: 打印 字体


2025年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陆续开幕。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如何推动、完善氢能、储能、电力市场以及新能源产业提出了众多提案。


- 氢能 -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


加快绿氢绿醇推广应用,让更多工业、交通、发电、建筑等领域用上“绿色动力”。


示范项目先行,带动产业技术日趋创新发展。建议国家推动风、光、氢、醇一体化大型绿色能源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建设一批世界领先的氢冶金、绿醇燃料基地、煤化工、石油化工绿氢应用的大型示范项目,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


针对利用可再生能源就近制取绿氢项目,实行灵活的电价机制,取消过网费等限制。开通绿氢项目申报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降低企业负担。将绿氢纳入绿色金融重点支持对象,降低贷款利率、土地和税收成本,为产业发展注入资金活水。


协同完善我国绿氢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建设,争取成为全球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特别是加强绿氢制造装备认证管理,提高产品安全可靠性、降低能耗。同时完善绿氢绿色认证、碳减排、碳交易等体系建设,推动绿氢碳资产管理平台的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中原油田分公司代表张庆生


加强我国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低碳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发展方向,在定价机制、减排机制、资源配置、电网政策等方面支持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加强国家规划指导,采取龙头企业主导的方式,联合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建设涵盖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平台,聚焦氢能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设备、材料、零部件等共性技术开发和中试。加大氢能供需链的示范应用与推广,鼓励“风光氢储电”“油气氢一张网”“油氢气电综合能源站”等创新发展模式。对承担示范应用与推广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氢能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为氢能供需链建设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强化制绿氢项目的政策支持。增加绿氢供给端的补贴支持,参考光伏、风电行业补贴政策,对采用先进技术的低能耗绿氢项目,按实际绿氢销售量对绿氢价格给予补贴。针对绿电绿氢一体化项目出台电力优惠政策,为产业自主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环境。


积极培育扩展氢能的应用场景。在新兴产业中发展新的应用场景,将绿氢产业和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航空等高精产业成本容忍度高等优势,丰富解决成本制约问题的手段。在抓牢交通等大众化场景的同时,加快拓展冶金、石化等工业化使用场景,丰富氢能多元化消费途径,加快探索氢能商业化的实现路径。


加快管道输氢技术攻关和建设部署。加大绿氢管网的建设力度,在电力外送通道缺乏和当地电力消纳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提升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加速释放我国“三北地区”风光资源。完善我国绿氢管网规划,出台支持政策,发挥中国石化等大型央企的行业优势,推进长距离管道建设,打通大规模长距离输送障碍,实现低成本用氢规模化、产业化。


- 储能 -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曾毓群提出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的建议,包括完善市场参与机制,如完善电价、成本疏导和容量补偿机制,以及建立新型储能定期安全检查制度,以保障储能安全可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曾毓群建议,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明确其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容量电价机制,探索建立储能配额制,推动储能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价值。同时,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储能建设运营,探索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新模式,激发市场活力。


针对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曾毓群建议,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制定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明确安全检查内容、频次和责任主体。同时,加强新型储能安全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并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曾毓群表示,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和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是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他呼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


刘怀平提出,健全市场协同机制,促进储能规模化发展。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立跨省储能调度平台,破除行政壁垒,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储能资源共享网络,探索适合钢铁行业的容量补偿机制,对参与跨区域调峰的储能设施给予适度财政支持。此外,推动技术场景适配,大力引导和发展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固态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以及钠离子电池储能等多元化储能技术路线,以满足钢铁行业多场景及极端环境储能需求,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建议明确储能在能源转型中的多重价值定位,支持钢铁企业将储能设施深度嵌入钢铁企业的综合能源系统,通过与光伏风电、余热回收、氢能制备等场景的联动优化,开发动态充放电策略,提升绿电消纳与经济性空间。”刘怀平说,建议完善储能参与电力现货与辅助服务的交易规则,探索跨时段套利、容量租赁、调频服务等组合收益模式,允许储能资源纳入虚拟电厂聚合交易单元。同时,建议重点企业在沿海高电价区域先行建设集成化示范项目,形成可推广的商业模式经验,为完善市场机制提供实践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社区经理钱海军


完善标准体系,夯实发展基础。依托专业研究机构、高校、相关行业协会等平台,推动制定覆盖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并网验收、运行检修、安全监测、应急响应等全链条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提升我国在新能源与储能技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优化市场机制,激发产业活力。加快推动新能源、储能参与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深化新型储能在能源安全备用、负荷快速调节等方面的价值体现;探索通过虚拟电厂聚合新能源、储能、负荷侧资源参与需求响应;探索“新能源+储能”一体化价格机制,促进各主体公平承担责任。


加强技术研发,突破关键瓶颈。重点突破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长时储能、氢储融合等技术,开展构网型储能应用场景试点示范。发展人工智能预测、智能控制技术在“新能源+储能”模式中的应用,实现电力系统的精准调度和优化运行,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建议大力支持“源网荷储”项目发展,出台政策鼓励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新型示范项目的投资建设。通过打造智能微网,实现局部区域内的能源优化配置和供需平衡,通过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电源与负荷资源,参与电网调峰和需求响应,增强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进而提高分布式项目的整体消纳和经济性,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


是建议加快打造我国综合储能体系,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推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项目建设,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储能系统。继续推动煤电灵活性改造,提升传统能源调节能力。


建议用AI为新型电力系统赋能。加强跨领域合作与创新,推动AI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


应结合我国国情,加快推进电力期货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他提议,在西北可再生能源富集区或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设立电力期货交易所,或在现有期货交易所中增加电力期货品种,开展试点交易,积累经验后逐步扩大交易范围。通过建立覆盖不同区域、负荷特性和交割周期的多样化期货合约,逐步扩大市场参与者范围,提升市场活跃度。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黑龙江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鲁海威


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能源电力统一规划,合理确定全国新能源发展规模、消纳方向和利用率目标,并细化分解到各省;各省在国家规划引领下,结合本省资源禀赋、网架现状、发展布局、负荷增长情况、调节能力现状等因素,确定新能源发展模式、开发布局和建设时序,同步明确配套电网规划、配套调节能力和消纳市场,引导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政涛


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扩大绿电资源供给。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享受中央政府补贴的绿电项目参与绿电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化方式促进新能源消纳。尽快研究带补贴新能源入市交易机制,开展带补贴新能源绿电交易;出台全国性绿电抵碳政策,充分体现绿电价值。加快实现绿电绿证与碳排放、碳足迹的衔接,明确绿电绿证在碳市场中抵扣碳排放的方式,在法律或政策中明确企业碳排放核算时可通过购买绿电绿证抵扣碳排放。


建立绿电消费核算体系,增强绿电交易的国际认可度。加快推进绿电交易国际标准研究制定,研究应用区块链技术赋能绿电消费核算及认证,可信溯源绿电消费、环境权益等真实数据,开展用能结构分析和绿电消费核算服务,为用户提供绿色低碳属性的权威证明。


全国政协委员,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阮前途


支持福建打造东南清洁能源大枢纽。持续完善福建省际电力通道,支持加强福建电网与华东联网通道建设,推进闽赣联网,建设“四方互联”电力枢纽,提升省间电网互联互济能力。研究建设福建“海电登陆”通道,推动大规模海上风电直流送出与接入交流电网方案前期论证,布局闽南、闽东北“海电登陆”汇集送出通道。研究打造福建省内特高压环网,结合今后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情况,将目前福建省内辐射状的特高压网架升级为环网结构,提升对清洁能源并网的接纳能力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增强东南沿海能源大规模供应能力。一体布局清洁能源基地,支持福建建设东南沿海多元化能源基地,建设亿千瓦级国家级海上风电输出基地、千万千瓦级沿海核电能源保障基地,助力福建打造清洁能源“第四极”。促进海上风电大规模送出,凝聚各方合力攻关海上风电汇集送出和新型输电技术,依托清洁能源枢纽实现富余电力外送,提升大规模海上风电送出能力。提升系统平衡调节能力,进一步挖掘福建抽水蓄能、负荷资源池、储能电站等资源调节潜力,加强源网荷储协同控制,提升电力系统短时顶峰和深度调节能力。


健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完善适应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在确保各类电源同台公平竞价前提下,创新设计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省间交易品种,进一步完善保障清洁能源优先消纳的市场机制。加强省间灵活性资源互济共享,健全完善反映各类灵活性资源调节贡献的市场价格机制,创新省间辅助服务交易品种、交易机制设计,促进更大规模灵活性资源省际余缺互济。建立健全电碳市场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绿证市场协同运行体系,加强电碳协同规划,强化电碳数据衔接共享。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从2025年两会相关建议提案中,我们或许能窥见“十五五”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走向的些许端倪。


返回列表

上一篇: 国家发改委:2025年加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 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下一篇: 2025年财政预算案:2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340亿元支持大气污染防治

©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