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从“谈氢色变”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万亿市场未来何去何从?

从“谈氢色变”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万亿市场未来何去何从?

时间: 2019-03-19 来源: 绿青网 作者: 刘畅 打印 字体

氢能源元年

3月15日,全国“两会”落下帷幕,《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发布。与此前的初稿相比,正式文本进行了83处修订,其中一项修订提出“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一时间,氢能源行业成为不少投资者及分析人士讨论的焦点。


001.jpg


远大前程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主要优点有:燃烧热值高,每千克氢燃烧后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燃烧的产物是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并且,氢气可由水分解制得,资源丰富。

氢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可以直接从地下开采,几乎完全依靠化石燃料。在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今天,要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氢被寄予厚望。

“氢能在可再生能源存储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业内人士指出,与抽水蓄能、压缩空气、二次电池等储能方式相比,氢储能具有地理环境制约少、规模适应性宽、投资成本低、环境友好等显著特征。氢燃料电池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特性,被认为是未来清洁环保的理想技术,是终极新能源动力解决方案。燃料电池发展将掀起一轮能源革命,氢将取代一部分石油成为能源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氢能源产业链包括上游制氢产氢、氢气储存运输、加氢站运营、中游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生产制造、下游氢燃料电池应用等众多环节。目前全球范围内,氢能源分布式应用主要是通过燃料电池。

早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就已被“划过重点”,《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则进一步描出了中国氢能的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中国燃料电池车辆要达到10000辆、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到2030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撞线”200万,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产业产值将突破一万亿元。

而加氢站和氢气作为燃料电池产业的关键基础设施,加氢站及关键设备、加氢站运营、氢气都将成为巨大的市场,短期设备机会更大,长期看氢气市场规模惊人。

然而,现实情况却未免有些不尽如人意。


003.jpg


无力的现实

数据显示,到去年7月,我国“已建成、在用及在建”的加氢站共有41座,实际投入或即将可运营的加氢站只有14座。在今年乘用车的产品申报上,燃料电池汽车的申报数也几乎为零。

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哲军指出,目前加氢站的前期成本仅设备就需要投入一千万左右,固定资产比较重,而且现在氢燃料汽车数量很少,加氢站要想盈利,困难非常大。“要有足够量的车来支撑,加氢站才能够自主经营。没有足够的加氢站,可能用户也不愿意去买氢燃料电池的车,等于是站等车、车等站,最后就陷入一个互相等的循环。”

而在技术上,虽然中国制氢技术虽已居世界首位,但除了煤气化制氢、碱性电解水制氢、光催化制氢有特殊优势外,天然气重整制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与国外仍有技术落差;质子交换膜组、发动机、传感器等核心产品上尚有技术难点要攻关;氢燃料电池总体上也尚处于工程化开发阶段;氢安全技术上,更是远远落后于日本、德国、美国等老牌“氢国”,至今还有不少人谈氢而色变。

“中国的氢能源应用有了很好的开端,但显然还没有一举进入高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如是总结。


004.png


放眼看世界

近20年来,氢能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一轮快速发展。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均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

根据国际氢能源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报告,到了2050年,全球范围内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创造2.5万亿美元市场价值,氢能汽车将占全世界车辆的20%-25%。

可以想见,未来氢能必将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兵家必争之地,引无数英雄折腰。中国想要发展氢能,建立氢能社会,不妨可以借鉴一下邻国日本。

身为氢能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日本是氢能开发利用的最忠实的拥趸。

2013年《日本再复兴战略》把发展氢能提升为国策。2014年,第四次《能源基本计划》将氢能定位为与电力和热能并列的核心二次能源,并提出建设“氢能社会”的愿景;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战略路线图》中,还提出了实现“氢能社会”目标分三步走的发展路线图。2017年,日本政府最终发布了“氢能源基本战略”,确定了2050年氢能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到2030年的具体行动计划。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高度重视并持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开发,在过去30年时间内先后投入上千亿日元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据报道,在研发方面,2017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对燃料电池研发补贴共计129亿日元,包括燃料电池、加氢站、氢能供应链3个方向,其中在加氢站建设方面给予大约 50% 的补贴。

此外,作为推进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排头兵”的日本,在布局、研发、产品生产之外,还有很多普通家庭肉眼可见的“分布式能源”,将“用户端”与“供给侧”整合,氢能切实进入了日常生活。

以日本为参照,中国在规划顶层设计、制定政策与标准、财政补贴,鼓励企业潜心技术研发、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协同合作,示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006.jpg


两会之声

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基本的配套设施,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加氢建设之所以能最后补充写入报告,与本次会上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密不可分。从上游的制氢、储氢到中游的运氢、加氢,再到下游主要应用之一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无一不是热点话题。

代表委员纷纷呼吁加快国内氢能产业和氢能经济发展,将氢能从国家能源发展重点方向升级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代表委员们认为,我国氢能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优势较为明显,且发展迅速。氢能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毫无疑问的。但目前我国氢能开发与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综观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发言和建议,和讯网发布梳理性文章指出,宏观上,一些代表委员建议政府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层面、明确氢能产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并加强行业管理,制定鼓励支持氢能源产业发展和应用的标准、政策与管理办法。

微观上,希望完善制氢、运氢和储氢、加氢站、燃料电池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建设,重点突破膜电极、空压机和储氢罐等技术瓶颈,拥有自有核心技术,开展市场化示范运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如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中国石化副总经理马永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钱天林等,全国人大代表如中国石化销售公司湖南石油分公司总经理黄河等,均为氢能发展建言献策。

本文综合自人民网、央广网、侠客岛、腾讯证券、中国客车网等




返回列表

上一篇: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努尔·白克力被双开

下一篇: “泛在电力物联网”到底凭什么C位出道?

©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