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技术、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全新的科技化时代,碳化、智能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持续渗透入世界能源格局的每一个角落。能源,无疑是这股社会生态变革漩涡之中的重中之重。而最近几年年,能源界最时髦的概念,莫过于综合能源服务。
2017年底,国家电网在系统内部下发《关于在各省公司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意见》,明确将综合能源服务作为主营业务,并提出2020年实现营收600亿元的目标;南方电网也在2017年8月印发《关于加快竞争性业务发展的意见》,时任董事长李庆奎提出向综合能源服务公司转型的意见。
就在近日,全球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tets表示,预计到2024年,全球能源服务相关市场将从2019年的520亿美元达到86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8%。
综合能源服务的火爆程度,可谓肉眼可见。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雷军口中“猪都可以飞起来”的风口呢?
综合能源服务是怎样赚钱的?
所谓综合能源服务,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而是较为笼统的、能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能源服务的统称,其服务内容既包含电力、热力、燃气等动力服务,也包含冷暖、环保、节能改造等相关技术服务。而参与主体也多种多样,从电网企业、燃气企业,到节能服务、基础设施等企业都争相进入,以期抢占这一市场蛋糕。
之所以综合能源服务备受市场关注,事实上是跟其服务范围广泛有直接的关系——在能源服务行业,只要在产业链上涵盖相关服务,都可以被称之为综合能源服务。在综合能源服务体系中,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供给方式并存,不同能源品种间的行政壁垒和技术壁垒逐渐打破,跨部门、跨领域协调互补能力增强。消费者在综合能源服务商的协助下,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实现能源生产、存储、使用的优化协调,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可以“隔墙售能”,实现“产销用”一体化。
受经济发展整体趋势的影响,能源领域也呈现出商品化和服务化趋势,能源产业的关注点从供给侧向消费侧转移,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能源消费体验、个性化定制方案成为核心目标。人们在消费能源商品的同时,也更注重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环保性的协调统一,在“为能源买单”的同时,也开始“为能源服务买单”。而综合能源服务将使“能源即服务”(EaaS,Energy as a Service)成为新型能源消费理念,加快能源消费向商品化和服务化升级。
综合能源服务行业“钱”景怎么样?
目前,国际上,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的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发展起步较早,所开展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包括综合节能服务、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服务、能源交易服务、能源金融服务等,业务内容、服务形式、商业模式等不断创新并日趋多样化。“我国各类能源企业探索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起步相对较晚,但呈现出强劲的业务转型发展态势,在转型发展路径上,大都采用‘1+N’模式,即一项主营业务向能源行业全产业链服务延伸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周伏秋表示。
综合能源服务行业可谓包罗万象,据专家统计,在被称之为综合能源服务的范畴之内,未来的市场空间高达8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额相当于2018年中国房地产投资的2/3,未来发展空间相当广阔。
从终端用户开看,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的被分割为商业和工业用户。商业部门包括医疗保健,教育机构,机场,数据中心,休闲中心,仓库,酒店等机构。商业建筑使用的能源中有一半以上用于供暖和照明。预计商业部门将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和最快的增长速度,并在全球商业领域实施综合能源服务。这主要是因为重大的结构性影响,即经济增长。此外,商业消费者将通过综合能源服务获得能源效率,从而提高能效,降低成本支出。
谁涉足了综合能源服务行业?
现在社会上有个奇怪的新趋势,但凡和信息产业、能源领域——这两大高增长行业沾边的概念,不仅成为人们嘴边的“热词”,而且在资本市场也成为人人追捧、炙手可热的个股。综合能源服务也不例外。
从者云集也是媒体用“全民的狂欢”来描述综合能源服务这一自下而上形成的产业链条的原因。尽管至今国家都没有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来清晰概念定义和业务边界,但无论是作为第一梯队的两网公司、发电集团,以传统业务优势作为“国家队”入场,还是位列第二、三梯队的中小型国有、民营社会资本以“轻资产”、“软实力”无缝接入,瞄准的都是“综合能源服务”这一模糊市场边界背后所谓的万亿级潜在市场。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能源情报研究中心能源研究员封红丽将目前涉足综合能源服务的企业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主导者,主要包括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由于综合能源服务是新业态,目前该类项目经济性不好,且投资巨大,只有两大电网这种资金雄厚的大块头,面临电改的严峻形势,为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能够大力度稍微不计成本地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第二梯队是跟随者,主要包括“五大发电”及“四小豪门”。这类发电企业更为理性,最大的特点是在观望,只要前人有干成的项目,他们便立马跟上,积极进入,将项目很快推广开来。
第三梯队是积极的参与者,主要是民营新能源公司,如协鑫、新奥等,企业经营调整比较灵活,对于新市场的响应速度更快。这些企业较能源国企资金实力稍差,但本身前期有新能源运营经验,有一定的积累和基础,可以通过与电网企业合作,或是提前布局售电、增量配电、储能、充电桩等细分领域的方式,进入综合能源服务领域。
综合能源服务能够一帆风顺吗?
然而,能源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乃至新概念,对于任何一类玩家都没有偏爱。
尽管2018年国网公司综合能源业务实现收入大幅上升133%,但却在相关文件中将2020年计划营业收入由先前的600亿元调降至190亿元。而南方电网公司早在8年前就已经成立综合能源公司布局节能运维等相关业务,而业务模式的成型和组织架构的转变却在2018年初成格局。与此同时,全国首批55个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中仅有14个项目通过验收,多数项目推进困难或面临撤销。
事实上,综合能源本身没有明确的市场边界,没有清晰的竞争对手定义,也没有紧密的替代性,所以本身不是一个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网公司和发电集团特别喜欢“综合能源服务万亿级市场”这种提法,是因为它们体量巨大,集团化管理水平高,任何一个综合能源相关的细分市场可能最多就是百亿级别,对它们来说都是不值得进行投入的。所以必须要聚合成为万亿级别,才能满足企业的胃口。
其实,综合能源服务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服务缺少顶层设计。其次,管控平台尚未成熟,目前的平台基本上以监测为主,难以做到冷、热、分布式的综合调度,且调度门槛较高,民营企业不如电网企业占优势。第三,服务项目的经济性较差,这是最大的制约因素。第四,民营企业倾向于短期内收回成本,如果项目不赚钱很容易停止建设,因此出现了部分综合能源服务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完毕后,二期迟迟不动工,或者项目建好却不能持续开放使用的现象。
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服务还有许多市场需求尚未被满足和发现,综合能源服务企业有极大的设计创新、研发创新空间。这两年一些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和平台陆续落地,为用户提供了一些新的综合解决方案,但这距离综合能源服务的未来形态、作用和经济性目标还差距很大。
“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可能只是开始的结束。”未来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竞争注定会越来越激烈,只有以客户为中心、定位明确、专注投入、追求卓越的能源服务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
本文综合自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电缆网、鱼眼看电改、能源杂志、国家电网报等内容
下一篇: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