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两会聚焦 |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两会聚焦 |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时间: 2021-03-09 来源: EESIA 作者: 打印 字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中国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两会期间,如何在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成为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政府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 | 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能需求,“十四五”时期,能源行业将不断提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走深走实,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能源体系低碳化、智能化转型。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积极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构建节约高效的社会用能模式,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加快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融合发展,提升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构建多能协同、供需协调、智慧高效的能源系统。


二是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着力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加强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安全水平。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顶层设计,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保持国内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增强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化保障能力。同时,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水平。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民生工程,大力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促进能源公共服务向基层、农村和贫困地区延伸,缩小东西部、城乡用能差距。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深入推进电能替代,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清洁用能需求。


五是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区域能源协调发展新机制,助力区域发展战略落地实施,推动形成能源和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把黄河流域、长江中上游地区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基地。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分布式能源,着力增强中东部地区的能源自给能力。大力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提高现有跨区能源输送通道的利用率,加大新建通道外送新能源比重。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周振海 | 加快发展碳市场 健全碳金融制度体系


周振海建议,加快发展碳市场,既要进一步推动全国碳现货市场建设,更需要以金融市场的规律和方法来推动碳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健全完善碳金融制度体系,系统构建碳市场基础设施。“不仅要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还要进一步推动碳现货市场发展,尤其强化碳金融市场创新发展,诸如加快碳期货市场建设,鼓励碳金融产品创新,做好碳市场和银行系统的对接,适当放宽准入标准鼓励金融机构、碳核算及碳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方中介机构等参与市场交易等。”


此外,他还建议建立完善碳市场监管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在碳市场发展初期阶段,加强顶层设计,区分发展者和监管者角色,分离发展和监管职能;确定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借鉴金融市场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完善碳市场监管框架;通过完善碳金融交易平台、应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对交易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实时监管,实现碳金融交易的全流程管理以及加强行业的自律管理。



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赵延庆 | 大力推广物理电池在多场景应用


经系统调研,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赵延庆就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融入“碳达峰”“碳中和”提出建议。他表示,通过大力推广物理电池在多场景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电化学电池消耗,有序降低因化学电池高速发展带来的材料大幅上涨、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减少碳排放,防止污染产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此外,消减下来的碳排放及化学污染,可以助力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就加快推进物理电池应用,推动我国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赵延庆建议要对刚需化学电池的应用范围及标准有明确限定,并从环保角度保证有序回收;对非刚需化学电池的应用范围及标准,抓紧从环保立法、科技立项投入、相关国家标准修订等多角度,快速推进其他物理电池技术及方案的应用。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兼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 | 建议“十四五”力争建设20个南方清洁低碳供暖试点城市


不同于北方供暖市场,南方低碳清洁供暖市场完全可以在“政府引导制定规则、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资源配置方式下实现创新发展。为此,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南方清洁低碳供暖运行机制不可或缺。


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针对南方开展集中或区域式供暖项目,规定实行供热特许经营制度,引导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参与新能源开发、热源站与供热管网建设运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及具有技术、资金、服务等优势的实力企业进入清洁低碳供暖行业,创新商业模式,保证项目改造的快速建设及长期稳定运行。


同时建议给予清洁低碳供暖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并将南方供暖纳入新一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和证券发行业务,鼓励南方热力企业把握“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机遇,以绿色金融推动南方供暖发展。



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 | 支持湖南建设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


湖南经济社会呈现健康强劲发展势头,“十三五”GDP年均增长7.0%,总量居全国第九,带动用能需求快速增长。“十四五”,湖南将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预计用能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最大电力缺口超过1000万千瓦。


针对这种情况,潘碧灵建议,大幅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势在必行,实现路径主要有省内开发和省外调入两种方式。


潘碧灵建议,国家从全国层面整体谋划各省市能源布局和碳达峰目标,优化完善电网布局,加快特高压能源通道建设,尤其对湖南给予重点关注,支持“宁电入湘”特高压直流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并尽快核准开工,确保湖南与其它省市区一道同步完成碳达峰目标,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企业


中国石化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永生 |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马永生建议,突出节约优先,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优先方针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坚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升级高效节能设备,以市场化手段倒逼提升能效。大力培育节能文化,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结构优化,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给。以清洁低碳为导向,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加强新能源发展顶层设计,大力发展氢能,发挥我国地热资源优势,深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完善油气勘探开发机制,提升储备能力。


坚持自立自强,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构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围绕氢能等新能源生产消费、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


深化国际合作,着眼全球拓宽能源渠道。在立足国内前提下,着眼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增强开放条件下的保障能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深化重大项目合作。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 | 加快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的电气化进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表示,加快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的电气化进程,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电能消费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


舒印彪认为,电作为清洁高效的终端能源载体,电能消费占终端消费比重每提高1%,能源强度可下降3.7%。目前我国在工业、建筑供暖、交通等能源消费领域还存在能耗高、排放量大的问题,电气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此,舒印彪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深度拓展工业电气化,促进节能减排。二是大幅提高建筑用能的电气化水平。三是加快推进交通电气化。四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能源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南方电网总经理曹志安 | 建立储能产业发展成本疏导和投资回报机制


随着储能技术不断成熟、成本快速下降以及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储能规模化商业应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储能产业发展仍然面临政策体系不完善、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等问题。对此,曹志安提出三方面的建议。


一是统筹做好储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开展储能专项规划研究,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做好与电力规划、新能源规划的统筹协调,推动储能产业科学有序发展。健全储能配置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明确电源侧和用户侧储能(尤其是电化学储能)的独立主体资格,明晰储能项目备案流程,完善储能并网、梯次利用安全等相关规范和标准,为储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二是建立储能产业发展成本疏导和投资回报机制。建议力推“可再生能源+储能”的发展模式,依据稳定导则等技术标准要求,推动储能作为高比例新能源地区新能源场站的基本配置,其成本通过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提升外送通道利用效率等收益疏导。对于电网侧储能,编制储能专项规划,报送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批准,电网企业投资建设的储能设施作为核价范围有效资产,通过输配电价疏导。对于电源侧和用户侧储能,建立科学有效的辅助服务计价方法和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实现储能投资获取合理回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


三是建议加大储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引导先进储能技术装备与系统集成创新,大力发展中、小型抽水蓄能,重点加快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化学储能技术攻关,开展氢能技术等研发示范,有序做好先进储能技术储备,加快产业链系统布局。出台支持先进储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产业链龙头带动作用,鼓励电网企业投资建设电化学储能站,推动电力储能多场景规模化应用,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 | 建议加快制定完善并颁布实施能源法


曹仁贤表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尽管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单行法,但作为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建坐标、指方向的纲领性上位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长期缺位,使能源单行法之间缺乏统一协调,也无法处理能源四个革命、能源结构优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我国提出碳中和目标以后,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宗旨的能源战略,必须要有更高层面的能源法来统领。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 建议试点“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要实现碳达峰目标,需建立在“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新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提升近3倍”等具体指标达成的基础上。其中,我国光伏等新能源电力已迈向“平价上网”,正处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我国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仍高达57.7%、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深入推进化石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效管理则显得尤为关键。对此,他建议鼓励各地开展“零碳”试点示范。


南存辉还建议,推行“碳预算”工作,试点“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在国家层面开展“碳预算”顶层设计与相关立法工作,结合各地经济发展、人口趋势等实际情况,推行区域及重点能耗单位“碳预算”体系。试点以“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替代“能源总量”控制指标,鼓励通过提升能效水平来满足高耗能项目需求。



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 | 健全绿电消纳保障、激励和考核机制


武钢表示,促进绿电消费是落实能源革命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顺利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必要抓手。现阶段,我国风光发电作为推动能源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力军,已正式进入平价时代,如何进一步提高绿电使用比例,成为可再生能源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对此,武钢建议从政策端保障绿电的市场地位,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健全绿电消纳保障、激励和考核机制,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建立公平公开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以及绿电相关认证标准与认购机制,提高全社会绿电消费意识和积极性。


此外,武钢建议,鼓励绿电企业使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使用、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碳中和示范工程,对现行碳排放认证机制进行优化,鼓励新能源基地周边直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优化东西部产业布局。



平高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工匠,平高电气机械制造事业部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胡中辉 | 推动电网重大项目落地 提高供电保障能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规划,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发展描绘了奋进的蓝图和努力的方向。胡中辉认为,清洁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未来将以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发展。


电网建设在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对电网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胡中辉建议“十四五”期间:


一是完善特高压交流网架,充分利用现有特高压交流网架,通过特高压网架延伸,满足区域内“西电东送”电力流需要。


二是进一步发展和扩展特高压交流主网架,结合直流通道建设,加强和优化电网结构,提升跨区受电以及省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快跨区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


三是加强对电力规划的统筹协调,统筹各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实现电源与电网、新能源与常规电源协调发展,新建输电通道与配套电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产。



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 | 加快核电建设步伐,助力拓宽低碳能源新空间


目前,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具备了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基础条件。但截至2019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5%,2020全年发电量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94%,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OECD,18%),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现有核电装机规模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不匹配。


针对这样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建议,一是要加快核电发展步伐,保证稳定的年开工量。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所有核电项目均享受可再生能源相应电量消纳政策,确保核电承担基本发电负荷的调度地位始终得到保证,以保证核燃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要加速推进核能新应用,围绕“核能供热”这一核心,中核集团正在积极做出努力,致力于用核技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驱散雾霾打赢蓝天保卫战,真正将国家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罗琦院士还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国家还可通过技术创新,实施集智攻关,发展空天和深海的先进核动力技术,助力航天强国、海洋强国建设,让核能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致公党江苏省副主委沈仁芳 | 在重点地区率先试点建设能源互联网


沈仁芳建议,首先,要推进全国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科学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制定分年度、分产业、分区域的能源消费总量、能效、碳排放等综合性、约束性指标,促进可再生能源科学发展、合理布局,指导能源互联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


其次,加快推进全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在政府统一引导下,统筹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标准体系,优化完善全国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与发展布局,将能源互联网规划深度融入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加大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科研投入,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鼓励行业内优势企业跨领域组建创新中心,着力攻关突破核心领域关键技术。


沈仁芳还建议,在重点地区率先试点建设能源互联网。江苏基础比较好,江苏掌握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先进技术,具有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实践经验,建议作为试点之一。通过加大对江苏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扶持与投入,支持800千伏白鹤滩水电入苏工程、江苏海上风电柔性输电平台、综合能源站等重点项目建设,率先建成满足省内外电源和多元负荷互联互通需求的江苏区域能源互联网,推动江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与全社会综合能效提升,为全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江苏经验”。



本文综合自中国电力报、天津北方网、消费日报、中国城市能源周刊、人民网、中国经营网、中国证券报、财联社、每日经济新闻、南京日报、国家电网报等内容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两会聚焦 | 智慧能源是打造零碳示范城市的关键

下一篇: 李克强发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大力发展新能源

©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1001室(邮编:1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