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也称为碳交易市场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种基于市场化机制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在碳市场中,政府首先确定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碳排放上限,并将此上限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排放配额在企业之间进行买卖。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至今已经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的建设任务,共纳入发电行业企业2257家,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了4.6亿吨,累计成交额265亿元,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到50亿吨以上,已成为世界上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目前,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范围仅限于电力行业,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与多样性,亟待拓展行业覆盖范围,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创新交易模式。
对此,我国秉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计划逐步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国内民用航空等七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版图,旨在扩大碳市场交易增量,深化市场影响力,使之成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驱动力。
1.下一站,建材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工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建材生产国和消费国,水泥、平板玻璃等主要建材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建材行业的触角广泛,涵盖水泥、钢材、玻璃、陶瓷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城镇化进程加速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建材行业已走到换挡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
不仅如此,建材行业还在经济循环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近年来,绿色建材的概念深入人心,节能减排技术的广泛应用与环保改造的大力推进,使得建材行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扮演了积极角色。绿色建材的普及,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升产品的市场价值与竞争力,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应有贡献。
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办的2024年“六零绿色建材日”主题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表示:“建材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量比较大的行业,有关企业按照生态环境部相关要求,已经连续多年开展了碳排放数据的核算报告核查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据基础,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一步要覆盖的重点行业。”
碳市场扩容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新行业的加入预示着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广阔蓝海正在形成,专家与机构一致预测,这片新兴市场的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大关。
2.推进建材行业更好参与碳市场交易,可以这样做
建材行业作为全国碳市场下一步扩容的目标,虽然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据基础,但其工序相对复杂,核算边界的划定比较复杂,在纳入全国碳市场后,无疑将面对技术和市场层面的双重考验。鉴于碳排放权的特殊属性与我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因此,政府在现阶段扮演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强化市场监管:
完善碳市场法规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强化信息披露,为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和稳定的碳价创造条件。为市场定价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政策支持:
优化碳金融工具,推动碳市场与金融市场协同发展,营造有利于绿色建材产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建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调节配额供需:
在碳价异常波动时,政府应适时介入,科学调节配额供需,维护市场稳定,确保碳定价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引导市场交易:
通过设立政策性碳基金或碳资产管理公司,以公司制的形式参与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开市场交易等方式引导和稳定碳价,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完善标准体系:
构建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标准,聚焦于技术成熟、创新潜力大的产品与设备,加速标准化进程,构建健全的认证与检测体系。
对于建材企业而言,碳排放配额充足、技术创新能力强、生产效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将更容易在碳交易市场中获益。这也对建材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尽快熟悉市场规则:
企业需迅速掌握碳交易市场规则,明确自身在碳排放管理中的职责,制定科学的履约策略,积极参与市场交易,有效管控成本。
推进企业节能降碳改造:
企业应主动拥抱绿色转型,改进生产工艺、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降低企业的排放水平,减少经营压力与转型风险。
加强企业内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在碳排放监测、核算与信息管理方面,提高专业管理能力,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减少配额支出,实现配额盈余。
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注重产品品质与附加值的提升,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智能化升级:
加速智能化生产线与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市场趋势,提升生产效率与管理效能,为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