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观点|未来十年,中国碳排放轨迹将由两个问题决定

观点|未来十年,中国碳排放轨迹将由两个问题决定

时间: 2024-06-07 来源: Dialogue Earth 作者: 打印 字体

烟台港等待装运的中国制造挖掘机。最近,国家投资制造业的浪潮创造了对工业机械制造用钢的大量需求,导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稳步增长。图片来源:Tang Ke / Alamy


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30%,2015年以来,其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量占到了全球的90%。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在下一个十年实现大幅度减排,是实现巴黎协定温升控制目标的关键。


21世纪20年代,尤其是2023年,中国的清洁能源增长大幅加速,但同时能源消费也在激增,这导致化石燃料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也加速了。


未来十年中国碳排放轨迹将由两个问题决定:能源需求增长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激增后能否回落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清洁能源增长能否持续?


明年,中国将提交其2035年的新气候目标,这些问题的答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疫情期间为何碳排放激增?


2020-2023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几乎翻了一番,从此前五年的2.4%增至4%。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速从0.1%增至3%,电力消费增长则由5.5%略增至6.3%。


这样大幅度的增长或许有些出人意料——新冠疫情期间,几乎所有其他国家的能源消费都有在下降。分析人士指出,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而工业用电增速则超过了工业增加值的增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尽管2020-2023年间GDP增速较疫情前略有放缓,能源消费仍在增长。



人们对此给出了许多解释,其中最常见的是电气化,即建筑、工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由直接使用燃料转向使用电力。分析人士还指出,高科技和清洁技术制造业、炼金产品出口带动了工业用电增加,中国北方冬季供暖煤改电也导致居民用电量迅速增加。极端热浪天气导致对空调的需求增加也被认为是一个原因。头条新闻的一篇报道指出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也是用电大户,另一些分析则更广泛地强调了新兴产业。


然而,这些解释都不全面,因为电气化可以解释电力消费的增长,但不能解释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它们都忽视了中国制造业的一个重大转变,那就是中国正在制造能耗和电耗更高的产品。


转向能源密集型行业


能源消费增速加快主要是2020年左右以来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增速加快所致。这弥补了能耗较低的服务业和消费行业的疲软。因此,正如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中国研究人员所揭示的:经济结构变得更加能源和电力密集。工业部门也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其中有色金属和化工业的增长尤为迅速。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单一产业对电力消费增长的贡献超过10%,表明这是一个整体经济趋势。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转变?正如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周大地所指出的,新冠疫情对许多服务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主要惠及制造业——包括电力折扣、减税和出口促进政策,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影响。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做法是向家庭提供大笔消费补贴,从而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刺激私人消费,这通常比制造业的能源强度要低。值得一提的是,当人们被困在家中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消费需求都从服务业转向了耐用品,这带动了对中国制造业的需求。


在过去几年中,中央政府已经放宽了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控制,这是《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专家们强调的一个因素。


据统计,制造“新三样”(锂电池、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相关产品产生的碳排放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3%。在2020年到2023年间12%的总排放增幅中,它们的排放增长大约占到了2%。


另一个明显的悖论是,能源密集型工业产出增长强劲,但曾经的主要驱动力——房地产行业却在收缩。制造业投资浪潮为钢铁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用来建造工业机械、工业设施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然而,这并没有推动增长,只是抵消了2022年和2023年大幅下降的房地产钢铁需求。钢铁产量保持稳定,水泥产量却在下降。



除了这些结构性因素外,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的碳排放量增加也缘自中国西南部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干旱,造成水电产量下降。为弥补供电缺口增加了燃煤发电量,这导致了2020年到2023年排放量增加了1%。今年的降雨量已经增加,随着水电产量恢复,增加的电力供应将取代燃煤供电。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对于电力需求的快速增加,有人已经结合各行业的具体情况给出了很多解释。


数据中心可能是地方用电大户,但它们在整体中的占比很小,IT服务仅占电力需求增长的2%。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也是同样。


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国务院的一份文件中首次给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这一定义涵盖七个产业: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制剂、 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供暖和制冷的电力需求确实显著增加。然而,居民和商业建筑部门整体上只贡献了电力需求增长的四分之一。根据对月度电力消费数据和高分辨率日温度数据的分析,供暖和制冷的贡献仅略高于该增长的一半。总体而言,供暖和制冷对电力需求增长的贡献为15-20%。


夏季极端高温天气难免会受到关注,但在用电量增长方面,其直接影响并不是很大。在最炎热的几天里,制冷负荷确实会大幅增加,但从全年来看,制冷需求的增长均摊在更长的时段里。受到极端高温影响,更多的家庭和企业安装了空调,这导致了在并不极端的温度下电力消费的增加。


政府正在努力减少家庭燃煤消费,这也使人们的取暖方式从煤炭转向了电力和天然气。提高建筑能效有助于在保持居民舒适度的同时减少电力需求,但这方面的进展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是否会持续?


最重要的问题是,能源需求的这种高速增长是否会持续下去?在疫情后服务业复苏的情况下,由能源密集型产业驱动的不均衡经济增长格局应当得以修正。服务业等疫情期间表现低迷的经济部门需要实现追赶性的增长。经济复苏的步伐慢于政府的预期,但今年三月零售和服务业增长的最新数据让人看到了希望。


居民消费的成功复苏以及经济转型,将使能源需求增长显著低于GDP增长。


习近平主席去年年末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口号。在这个背景下,政府将继续把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尽管“新质生产力”政策强调发展更智能、更绿色的新型工业,但也重点强调了包括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升级。这或许意味着能源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持续。


不过,在存在供过于求和产能过剩问题的情况下,对制造业产能的投资以及工业产出的增长都无法保持目前的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从能源密集型商品转向高附加值产品。


空调保有量和使用率将持续增长,但由于市场饱和以及空调能效提升等因素,长期来看,增长率将大大放缓。


清洁能源:2023年是异数还是新常态?


自2020年宣布要在2060年以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来,中国本就领先世界的清洁能源装机量又有了大幅增长。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增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2023年达到近217吉瓦。这是2020年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的四倍,相当于美国目前太阳能装机容量的两倍。风电装机同样增长强劲,达到76吉瓦,同比翻一番,并且仅一年的新增装机就超过了德国风电装机容量总和。


2022年和2023年,中国首次连续两年批准新建10座核反应堆,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每个反应堆大约5至7年建成,并将新增1.2吉瓦发电能力。


仅2023年一年新增的太阳能、风能、水电和核电装机预计就将每年产出420太瓦时的电力,相当于法国的电力消费总量。


更重要的是,它足以满足疫情前的能源需求增长水平。


不过,各方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见解各异。太阳能和风能产业认为,应该将年新增装机容量维持在2023年前后的水平。



政府的目标似乎更加务实。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近期撰文指出,2026年到2030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这意味着,化石燃料仍将占到30%,而二氧化碳排放将继续增长;这也暗示着清洁能源的增长将显著放缓。持续的碳排放增长意味着中国可能无法实现其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65%”的承诺。因为如果按照GDP年均增长不超过5%计算,要守住这一承诺,2023年到2030年能源部门碳排放便没有任何增长的空间。


电网是关键


电网运营商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将是制约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


去年,多个省级电网运营商因担心没有能力完全接入新增电力,开始限制新增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这是危险的信号,因为当前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所占的份额仍仅有15%,而电网运营商就面临着这样的挑战。相比之下,德国、西班牙和希腊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已经达到约40%。


挑战在于,中国的电网管理陈旧落后。电网运营改革需要克服强大的既得利益的阻挠,最主要是燃煤电厂所有者的阻挠,他们不愿意接受清洁能源增长带来的燃煤发电空间的减少。


地方政府迫切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新的清洁能源项目是经济活动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很多地方政府还支持为太阳能、电池和其他清洁技术的生产提供大额投资,并且非常希望这些投资获得回报。


在中央发起的电网改革尚未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工程解决方案将成为重中之重。抽水蓄能项目已经取得了飞速进展,并网储能和绿氢项目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省份要求新建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安装配套储能设施。另一个可能的举措是在目前5%的弃风弃光率基础上,适当允许更多的太阳能和风能电力被“浪费掉”。这意味着电网公司将放开可再生能源95%的消纳红线。这将降低新装机电量上网的难度。此类措施将削减新建清洁能源项目的盈利空间,但也不至于让这些项目无利可图。积极的一面在于,此类措施可以在不需要进行艰难的电网改革的情况下,增加装机发电能力。


达峰在即?


某种意义上讲,清洁能源的前景光明。项目开发和投资的意愿强劲,这一点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热情驱动下,增长远超中央政府目标便可见一斑。


不过中央政府到底有多大的雄心,尚不清晰。暂且不谈如何超过,关于如何达到中国2025年和2030年的气候承诺,目前尚无计划;对于维持2023年达到的清洁能源装机水平,也无任何承诺。更多的细节或将随着2025年年初中国依照《巴黎协定》发布新的气候目标,以及2026年年初下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发布而浮出水面。


气候政策的焦点已经从控制能源消费和化石燃料消费,转向绿色产业建设。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举措或将导致经济的能源密度升高,从而抵消清洁能源发展带来的增益。


清洁能源投资目前是受地方政府和市场的热情推动。不过,当出现了障碍之时,如电网运营短板限制了清洁能源发电能力增加等,就需要中央政府出手来加以克服。


中国未来的排放轨迹尚不明朗。可以确定的是,清洁能源的蓬勃发展和转向依赖能源强度更低的新型增长引擎,中国有能力在短期达峰,并在接下来十年中实现大幅减排——如果中国愿意这么做的话。



返回列表

上一篇: “没有输电就没有能源转型”:电网才是限制太阳能行业全球扩张的关键因素

下一篇: 人民日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是全球性贡献和机遇

©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1001室(邮编:1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