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工信部:我国累计培育国家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个

工信部:我国累计培育国家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个

时间: 2025-09-09 来源: 国新办 作者: 打印 字体


9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有关情况。


辛国斌表示,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十四五”期间,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工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绿色船舶、绿色建材这些耳熟能详的绿色产品大规模普及推广。可以讲,工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宏伟画卷描画了亮丽的“四抹绿”:


一是绿色能源应用更加广泛。目前,我国电解铝行业每生产4吨铝,就有1吨是使用绿电生产的。246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使用的电力有一半以上都是绿电。氢能在钢铁、石化等行业应用实现突破,120万吨级氢冶金产线、30万吨级绿色合成氨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


二是绿色原料利用更加充分。2024年,我国废钢、废铜铝等10种再生资源利用量超过4亿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利用量超过30万吨。


三是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累计培育了国家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个。在绿色制造体系引领带动下,涌现了一批能效、水效“领跑者”,一些企业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绿色产业优势更加凸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风电、环保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在形成了增长新动能的同时,也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行动方案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绿色技术实力,开展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共性绿色制造技术攻关,加大先进绿色技术装备应用。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工厂提质扩面计划,培育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进一步强化产业政策绿色导向,加强绿色低碳标准供给和应用,强化绿色金融等政策赋能,进一步擦亮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


在光伏反内卷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近一段时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们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一道,依法依规治理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重点行业的非理性竞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应该说有了初步的成效。抓行业必须抓治理,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推进行业治理的现代化。我们讲,企业产业的培育可谓千辛万苦,而非理性竞争毁掉一个企业、毁掉一个产业,可能一夜之间,我们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着力完善制度机制、优化产业生态,不断提高行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一要坚持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我们要加强电信、道路机动车等重点领域的立法,抓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立法研究储备;加强不同层级的法规制度立改废释,补齐法规的空缺,健全法规体系,实现良法善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要强化行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发挥功能作用,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健全行业自律机制,积极探索行业自律新模式,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引导企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靠过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三要落实监管责任。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做到优质优价。产品质量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这方面,我们将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宁可跨前一步形成交叉、不可退后一步留下空当。针对个别领域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近期我们将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要提升服务能力。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强企业纾困帮扶,推动惠企纾困政策的落地落细落实。加快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健全重点工业产品产能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政策发布的解读,有效引导市场预期。进一步完善与制造业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


行业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市场化法治化理念,运用改革的思路办法,构建协同高效、监管有力的行业治理格局,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来源:国新办)


返回列表

下一篇: 青海、江西、四川三地发布“136号文”承接方案征求意见稿

©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