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盟动态 > 万亿级蛋糕!如何抢占建筑节能市场新旧赛道?

万亿级蛋糕!如何抢占建筑节能市场新旧赛道?

时间: 2025-04-16 来源: EESIA 作者: 打印 字体


当前,“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共识,建筑领域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数据显示,建筑领域碳排放贯穿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全生命周期,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尤为突出。推动建筑领域低碳化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人居环境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2025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年度峰会”的“建筑节能降碳与技术创新分论坛”顺利落幕。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庆芃指出,建筑领域是典型的能源消费侧,运行过程的能源终端消费量大、节能潜力大,是节能服务的重点领域。他同时强调:“发达国家将建筑节能特别是既有建筑节能视为成熟且前景广阔的市场,中国建筑节能领域经过30年发展,构建完善的节能服务市场体系仍有进步空间,有很多工作值得去做。”



数据显示,全球建筑运行导致碳排放量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28%,约100亿吨/年;我国各类建筑运行导致的碳排放量为22.0亿吨/年,占全国每年碳排放20%,是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重中之重,蕴藏着万亿级市场潜力,魏庆芃将其细分为公共建筑节能、农村住宅运行节能、城镇住宅运行节能、北方供暖运行节能四大核心市场,其中,“节能服务公司最重要的战场应该是公共建筑节能降碳。”


智慧楼宇革命:暖通系统能效跃升之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智能科技与绿色理念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建筑行业未来。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在建筑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推动着建筑向“更舒适、更节能、更高品质、更优环境”的方向进化。



“当前建筑节能面临设备分散、管理低效、数据缺失与策略失效四大核心痛点。”塞安科技总经理霍伟锋一针见血地指出。针对这些系统性挑战,塞安科技创新性提出了“软+硬+端+云”AirConTap全案系统解决方案,深度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与智能控制技术,“我们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系统节能、水力平衡、恒温控湿、智慧运维四大目标。”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普遍存在末端管理缺失和能量过量供应两大行业顽疾。”海林自控销售总监张红梅介绍,海林自控研发出将能源管理、楼宇自控、水力及冷热平衡、室内环境调节及照明系统融为一体的海林能源楼控解决方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和提升建筑内各个系统功能,特别是暖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做到建筑用能按需供给,在保障传统楼宇自控对设备自动化管理的同时,实现最大程度的节能。



空调能耗作为暖通能耗的的核心组成部分,占建筑总能耗的40%至50%左右,而制冷机房系统能耗在空调系统能耗占比高达70%至80%,可以说,制冷机房系统能效对建筑节能降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美的楼宇科技大客户业务高级销售经理尹杰介绍,“我们推出的高效机房标准化解决方案采用了自主研发的磁悬浮离心机组等尖端设备,配合智能化管理系统,不仅提升了能效,更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优化运行效率,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和资源浪费。”



同时,得益节能市场总监黄其田也提出了其在高效机房领域的探索:“我们的AI算力能源产品、高效装配式中央空调机房及一体化数字中央空调三大核心产品,已在多个标杆项目中验证了机房节能技术的卓越性能。”


建筑围护与照明:建筑能效提升的双轮驱动


暖通系统之外,其他建筑运行领域节能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建筑外围护结构作为室内外环境的热交换界面,减少热量流失可以有效降低供暖和制冷的能源需求。可以说,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能效升级已成为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刚性需求,门窗节能性能则是建筑能效提升的关键抓手。



“透光围护结构是建筑节能的‘杠杆点’。透光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不仅能直接降低建筑本体能耗,还可提升室内热舒适性。”卡本纳总经理李智推荐了单向可视节能窗幕解决方案,该技术精准锁定透光围护结构这一建筑与外界热交换的核心环节,从多个路径调节室内外热量交换,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短期看,现有技术可实现20%至40%的节能效果;长期结合创新技术,节能潜力将进一步提升至50%以上,成为建筑低碳转型的核心路径之一。”



照明能耗占总能耗虽然比例不高,但照明系统升级却是建筑翻新中实施最快、对使用影响最小的节能手段。用LED代替传统灯源结合智能互联照明系统,其中可节约的能源以及可减少的碳排放量数字十分可观。数字之光董事长吴传炎带来了以“光电AIoT+智慧能源”核心产品为主的光电AIoT产品解决方案,通过智慧照明一体化运营管理AI平台,城市、园区、建筑、室内全场景照明物联网,实现建筑能耗对比、平台隐患预警、碳排放数据核算、减排政策预演以及高排放重点监管企业数字画像等功能,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达到节能减碳目的。


供热系统革新:节能与经济双赢


供热能耗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较大比重,建设新型热力系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我国建筑采暖和热水供应主要依赖热电联产、燃气和电直热等形式,存在巨大的节能优化空间。


魏庆芃认为,公共建筑节能领域中供热、特别是以热泵为驱动的分散式供热市场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目前,他正在探索“零碳免费供热”模式,希望通过借鉴移动通信“流量免费”的商业逻辑,大幅降低边际成本,逐步减少固定投资,优化一次投入,实现公共建筑节能的经济性与降碳性双赢。


“这个免费是指免运行费用。”魏庆芃直言:“降碳不降费,那就是耍流氓。真正的节能降碳必须降低能耗费用,为业主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市场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此外,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作为北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存在着热网水热力失调现象这样的普遍问题。由于水热力失调会造成热用户冷热不均,满意度降低与供热投诉率升高,不但降低了供热质量,而且导致过热用户的能源浪费,若采用“大流量和小温差”的运行方式,能量浪费可达到40%至50%。对此,华源泰盟电气专业副总工兼电控部部长张军表示,热网平衡系统可以通过对供热系统的分析,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整改措施,有效解决热网水热力平衡问题,提高供热满意度,降低能耗。


建筑行业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转折点。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已从单纯的技术改造升级为系统性变革,涵盖设计理念、建造工艺、运营模式等全维度的创新突破,建筑节能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引入先进的节能服务理念和技术,我们可以充分释放建筑节能市场的巨大潜力,加速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关键力量。


返回列表

下一篇: 从高耗能到高能效:中国工业的绿色突围战

©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