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服务是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用能需求,获得最佳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核心,以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导向,围绕能源这一载体,为用户提供安全经济、低碳高效、灵活智能、精细管理的综合化供能+用能服务的业态。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背景下,综合能源服务企业作为需求侧创新的核心主体,将在能效提升、分布式能源开发与智慧调节能力建设等方面迎来重大机遇。
日前,“2025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年度峰会”的“综合能源服务创新发展分论坛”顺利落幕。论坛上,EESIA副秘书长曹宁指出,新型能源体系带来的新能源结构、新系统形态、新市场机制与新产业主体将引领能源需求侧变革,而需求侧作为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企业的聚焦领域,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零碳供热:电气化是核心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能源消费结构将向“低碳化、清洁化”加快转变,工业与民用供热领域电气化需求激增,“能源供给脱碳化是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的基础,非化石能源电力替代化石能源电力是核心。终端用能电气化是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民用领域,曹宁认为,在因地制宜开发可再生能源以外,辅以包括化石能源利用技术在内的其他调峰调节手段,利用储能蓄能技术移峰填谷降低运行成本并发挥一定灵活性调节作用的城市/建筑综合能源冷热低碳供应解决方案已经基本成熟。“热泵等电气化技术作为城市和建筑供热脱碳的关键技术路线,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
“北方采暖能由化石能源消纳向清洁的电能转换,夏天制冷和冬季采暖都采用电力,可充分发挥发电侧、负荷侧的调节能力。”珀罗普斯创始人杨建伟从城市集中供热如何与新能源耦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综合能源服务在清洁供暖领域的应用方向。他建议,全面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多能互补结构;加快存量市场和新增市场的能源体系变革,加快以清洁绿色电力为主的能源供给方式;针对电气化场景出台建设补贴和金融支持政策。
在工业领域,思安云创首席技术官乔匡华分享了其在零碳供热领域的实践和探索,他表示:“电储热锅炉是零碳供热的‘心脏’,更是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柔性资源’。未来,电储热技术将与AI智控系统深度耦合,推动综合能源从‘单站自治’向‘多站协同’演进,为全社会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零碳园区:从理论到实践
工业园区作为我国关键的能耗和碳排放的主体,实现其节能降碳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市场需求旺盛的同时,更是综合能源服务企业长期关注的领域。
“当前,我国有各级园区共计约14000家,聚集了超过80%的工业企业,贡献全国工业产出的50%以上,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共计2543家,贡献了我国31%的碳排放量。”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吕军强将零碳园区分为两类,结果导向型(即园区碳排放为零)和目标导向型。“我们更倡导以目标为导向的渐进式的零碳园区概念,即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为突出导向,以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为核心,以技术研发应用为支撑,通过调结构、推技术、强管理等各种手段的有效组合,最终实现园区碳排放逐渐趋近于零的工业园区。”
“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工业园区都可以建成零碳园区,只要不计成本。”陈吕军强调,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必须评估投入产出比,他从七个方面对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提出建议:加强工业园区物质流、能量流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的工业园区碳核算方法体系和零碳园区系列标准;典型园区先行先试,“一园一策”制定零碳技术路径;重构能源系统,推广储能与虚拟电厂等新技术应用;产业脱碳,推进绿氢绿氧绿甲醇绿氨等大宗基础原料在高排放行业工艺替代与碳循环;加强能力建设,培育园区低碳零碳建设人才;加强国际协作,推动园区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
京东方能源技术企划部部长袁峻表示,当前,工商业园区节能降碳主要围绕工艺革新、能源替代、余能利用、负碳改造、数智化升级五大核心路径展开,并对此提出了以BES京东方智慧能源操作系统为基础的一站式数智化综合能源服务解决方案。同时,袁峻还分享了多个通过京东方综合能源服务解决方案进行工商业园区低碳改造的成功案例,其中,京东方绵阳“零碳工厂”项目,以100%的绿电替代,全流程的能碳管理与综合系统节能降碳改造,实现了节电3263万kWh,减排51万吨,达成生产环节的“碳中和”,是产业绿色转型新标杆。
江森日立节能改造销售总监程钢棍指出,工业建筑外购能源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全国的36%,其中,中央空调能耗占比约55%,零碳园区建设,离不开空调节能减排。他倡议,全行业以最终客户的“减碳增效及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高效机房系统解决方案,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抓住新机遇,综合能源企业可以这么做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如何把握时代潮流,培育和激发综合能源服务商万亿市场活力,成为了综合能源服务企业的关注焦点。在“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创新与企业战略分享”圆桌对话环节,五位嘉宾结合所在企业综合能源服务领域业务布局与探索,为听众阐述了他们对于未来市场机遇与产业发展方向的看法,分享了他们对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关键要素的真知灼见。
“如果大家想投入综合能源服务,我觉得看到自己的资源禀赋很重要。”南网能源总监王志光建议,从事综合能源服务应该注意三点:“第一是资本属性,企业要选对垂直领域,而不要泛泛而投;第二,综合能源服务具备建设属性,而且是一个目标倒推型的建设,一般的施工企业不一定能干;第三是我们一直建议运营维保公司和前端的投资建设公司要有机统合,找到自己的上中下游的单位联合起来,一起投身到综合能源服务领域。”
“服务实际上是一种用户的感受,比较庞杂,可能会落实到很多很细节的东西上,”港华能源助理副总裁陈斌从管理角度出发,建议综合能源服务企业搭建并不断细化完善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的构架与管理机制,同时配套相应激励措施,“此外,从综合能源服务现在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对数字化会有更高的要求。管理和技术是综合能源服务运营比较核心的两个点。”
新奥数能总裁张岩判断,在AI+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冲击下,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新老技术交替的洗牌期,“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最大的变数就是在AI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技术的迭代非常快,从过年前到现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DeepSeek和Open Ai接连多轮发布,数智技术按周为单位去更新。在技术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变革背景下,能源数智技术的高速迭代是我们能源数字化的未来。”
中航建投副总经理张伟峰从项目投资风险管控视角出发,强调了挑选客户的重要性。“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是附着于客户的,挑客户实际上也是一个风控决策。如果客户不可控,你还想做综合能源服务,怎么办?开发一些标准化产品或许可以成为企业风险防控的手段,如标准化的装配式、移动式冷源站或者热源站,如果客户出现问题,设备也能随时拿走,可以复用,降低投资风险。”
建院能源总经理梁耀星分享了其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建院能源构建生态伙伴体系,主要从三个维度的出发,一是合作伙伴与建院能源自身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具有专业性;三是能够保持长期合作。“我们会主动去做内部的建设方和运营方的生态画像分析,存到资料库里,再基于每一个项目客户的需求,反过来主动寻找合适的生态伙伴进行合作。”
本次论坛通过政策解读、技术分享和战略研讨,系统呈现了综合能源服务在零碳转型中的关键作用。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综合能源服务企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技术加速迭代、模式不断创新的背景下,行业更应加强协作,共同推动综合能源服务高质量发展。